年已花甲的刘恕滨祖籍山东莱州,从小喜爱工艺美术,从事野生山核桃工艺制作研究已近40年。为传承这一优秀民间工艺,发展安康地方经济,在家人的支持下,刘恕滨2005年来到妻子的家乡安康,2006年2月注册成立安康市汉滨区艺鑫工艺品厂,以加工野生山核桃工艺品为主。全身心投入到野生山核桃工艺美术品的设计、研发和制作中,还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祯核”工艺品商标。

刘恕滨在秦巴山区精选优质野生山铁核桃为原料,充分利用其果壳坚硬耐腐、内部花纹自然古朴的特点,经科技处理将铁核桃果切片、取果肉、干燥、定型、磨抛光、粘接、细雕等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经过几年的拼博和努力,在继承传统野生山核桃工艺品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开拓,不断创新,研制出了14个类别、140多个品种的新型工艺品。所有工艺品都保留了核桃果的原始外形和花纹,使工艺品造型风格古朴、雅致优美,具有天然的美感和自然的镂空效果,成为集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于一身的高档民间手工艺术品。一件件环保、绿色、无污染的产品,成为代表安康地方特色、野生资源充分利用标志性的旅游纪念品和礼品。


随着一件件工艺品在市场上的热销,“祯核”工艺品成为安康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刘恕滨把小小的山核桃做成了大产业,也带来了诸多殊荣:研发的野生山核桃工艺美术作品制作工艺,获国家设计外形多项专利;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世界手工艺品精品博览会银奖和两项优秀作品奖;陕西省首届旅游博览会最受欢迎奖;陕西省优秀旅游商品奖;第五届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第六、七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优秀创意产品奖;安康市第四届文学艺术精品创作(造型艺术类)一等奖;安康市特色旅游商品;安康市知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被安康市、陕西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内容

汉滨区五里稠酒酿造技艺,主要分布于汉滨区月河川道五里镇、恒口镇、大同镇和安康城区。月河川道是汉滨区水稻主产区,提供了酿造稠酒的原料。唐代金州刺史姚合有诗赞之:“溢瓮清如水,黏杯半似脂。”证明唐代金州已盛产稠酒。


五里稠酒是农民家酿造的一种糯米酒,纯手工制作发酵而成,酿制流程科学、简便,月河川道区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稠酒。做稠酒的原料有糯米、水、酒曲均产自当地。


在五里镇的老街上,记者见到了罗家稠酒的传承人,现已72岁的罗朝炳老人。据老人介绍,他们的罗家稠酒已经传承百年了,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一直是用传统技艺做法来做稠酒。罗朝炳老人说,现在的稠酒都不用大曲来做了,只有他们唯一一家在用自己制作的大曲来做酒,用的酒米都是当地的。做出来的稠酒色泽橙黄,甘甜爽口,回味无穷。

罗朝炳老人说,酒米蒸熟后,在木盆或蒲篮中摊开、晾凉,加入适量甜酒曲拌匀,装缸发酵1~3天,制成甜酒。然后,在制成的甜酒中加入适量大曲和凉开水搅拌均匀,再次发酵,头几天每天搅动发酵物一至两次,待浮起来的糯米大部分沉下缸底后不再搅动,15天左右酒熟。


稠酒不但具有滋补营养、活血化淤、祛风御寒作用,而且还能防病、治病。喝一碗稠酒,一时间血顺气畅,腰腿舒展,极为舒服。


五里稠酒营养丰富,保健作用明显,老少皆宜,体现了当地居民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养生理念。其酿造的全民参与性,促进了地域文化的认同,其手工生产技艺和质优味美的酒产品,体现了月河川道世代居民的勤劳智慧,融汇了陕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里稠酒酿造技艺已列为安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内容

安康道情在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安康市汉滨区,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民间演此戏,多见以牛皮灯影为道具演出(俗称牛皮灯影戏)。安康道情作为安康乡土之间,曾经最为主流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在区域内流传广泛,其中又以张岭一带最具代表,今年72岁的唐章根就出生成长在这里。唐家的道情传承久远,从第一代唐学龙开始,历经唐兴全、唐金礼,几代传承。


唐章根从12岁起,跟随父亲唐金礼学习道情,从口传心授的启蒙,到随父登台承担“帮腔”,耳濡目染,日月熏陶,传统道情的各种曲牌、板式烙在了少年唐章根的心里。在道情表演时,作为“主旋律”承担的“皮弦”,以及作为搭档“反调”的板胡,是最重要的两种乐器,而在伴奏方面,唐章根最拿手的正是这两种乐器。

后来,父亲唐金礼放弃“拦门把式”(表演主唱)的身份,转行后台,使得唐章根从15岁起,又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皮影雕刻。独特的家庭氛围和从艺经历,让唐章根成长为了一名集皮影制作、器乐伴奏到表演主唱于一身的综合性道情研习者。


现年73岁的唐章根,已经从事道情表演六十余年,依旧精神矍铄、嗓音纯正。随着老班社和道情老艺人的逐渐凋零,很多道情剧目、曲牌、板式也随之遗失,像“褡裢(音)”、“滚白”、“撩子”这些最具道情特色的板式,唐章根已经成为了硕果仅存的擅长者。


在传承道情的岁月里,唐章根最为同行和道情爱好者称道的,是他从小练就的一手皮影制作手艺。从选皮制皮、描稿走刀、染色组装,二十多道“皮影”的制作工序工艺,唐章根都驾驭娴熟,各类道情剧目所用到的人物、动物、道具、布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也都深深刻录在唐章根的脑海里。


在汉滨区甚至更近地方的乡间,唐章根时常被邀,出现在庙会、堂会,以及大小红白喜事的场合,他的道情表演被众多的观众接受与认可,同时,他的道情作品还被《中国民间艺术通鉴》、三秦出版社《中国民俗藏宝》、安康市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出版《安康道情皮影》等多种专业书籍收录;他所带领的班社,也在汉滨区历年组织的“春节优秀民间文艺展演”中屡次获得一等奖。


而让唐章根欣慰的是,他现在已经收下了张仁莲、陈光重、丁义根三个徒弟,正尽心教授他们唱道情、拉乐器、做皮影。虽然唐章根没上过什么学,但在传授道情技艺的时候,却是一丝不苟。七八个人的后台,一个人的演唱,三个竹棍加一张驴皮,虽然看似简单,但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朴实的唐章根说不出艺术有多重大,但用他的话说:“亮子(皮影舞台)那点大个地方,也有文有武,也有规矩。”


据悉,安康道情皮影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内容

豆腐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距今有2100多年的历史,深受人们喜爱。在陕南石泉大山里长着一种灌木,它树形不大,生在山坡灌丛、林下及沟边,当地人把它称作“神仙树”。相传有一年闹天灾,一个叫王生的人经神仙点化,领着老乡们上山搜罗一种味微苦的树叶,将树叶捣碎做成 “豆腐”吃,度过了春荒。因此乡亲们称之为 “神仙豆腐”,长有这种叶子的树叫作 “神仙叶”。


石泉熨斗镇上72岁的梅老汉说:“当年没啥吃的,也曾在山上找过这个树叶,摸索着做成豆腐吃。它的学名叫’六道木’,我们这也叫做’臭老汉’,长相是 藤不像藤,树不像树。摘上10斤“神仙树叶”,能做出23斤神仙豆腐。”


制作神仙豆腐时,先将新鲜神仙树叶去叶柄洗净沥干倒入桶内,倒入沸腾的开水,水量约为叶子的 5 倍即可。用木棒将叶子捣碎搅成糊状,将糊状树叶倒入豆腐布中,用手挤压出叶汁,反复几次到树叶无法流出浆汁为止。等滤后液汁的温度降至 30℃,左右加入备好的柏树草木灰水,边加边用手进行搅动,待搅均后放在阴凉处冷却凝固。 2 小时后,一盆绿若翡翠、细软柔嫩、状如凝脂的墨绿色豆腐成形。


整个制作在掌握着诀窍的梅老汉家中完成。早在8年前,老汉教授晚辈做这道美食,他说:“把握过滤后叶汁点灰的时间点,烫了凉了点灰都不凝固;灰放的量要拿捏到位,要不然吃起来没有经丝(筋道)不绵软。能做成这个好东西还真要靠点运气呢!”


做好的神仙豆腐用刀切成小条,浇上熨斗人自制的塌辣子、蒜泥、泡菜坛酸水和麻油便可食用,主人家特意辅以酸菜炒上一盘酸辣神仙豆腐。入口后一股香滑凉润的气息迅速涌向喉咙,食后令人神清气爽,浑身舒畅。科学表明,神仙豆腐富含果胶、粗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有退火,清凉解毒的功效,适宜夏季食用,长期饮用保健效果显著。


梅家在镇上做了十几年早点营生,在这个季节里备点“神仙”野味,请四邻也尝尝鲜。长岭峡谷的老乡们也在谋划种植一片“神仙林”,请梅老汉传授这项技艺,让更多来到峡谷民俗古村落里的游客能吃上神仙豆腐。更多内容

“插架牙签映隙曛,近竹芸编侵晚色”,在大同镇三村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因竹编技艺而远近闻名。


62岁的朱宝强,竹编灯笼的第四代传人,“从太爷那一代就在做竹编用品,比如竹蒸笼、竹花轿、竹筐,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至今做竹灯笼快50年了”,朱宝强微笑着说。


熬好的羊皮油,缠在一起的蚕丝,还有成堆的漂亮的灯笼,有圆形的、还有椭圆形的,成为了这个小家的主调。也就是十几分钟功夫,朱宝强迅速地挥动着他那双长满茧子的双手,用锯子锯出上下木制底座,然后将竹子划成均长的竹篾,用蔑刀清理竹子白的内部,留下其表皮。


随后,朱宝强就拿来了一捆纱布,开始进入关键环节,绑线和缠纱,他说,从前灯笼上糊的是自己家生产的蚕丝,现在用纱布。只见他迅速地用棉线固定好灯笼的上下底座,用皮纸再次加固,然后用棉纱缠一圈。

此时还冒着热气的羊皮油派上了用场,将做好的灯笼平放,在羊皮油里均匀地滚动一圈,据说,这个上油的步骤是为了更好上色,并提高灯笼防风系数。大约晾一会,等油凝固,就可以作画了。


放眼望去,朱宝强家的灯笼主要以简笔画为主,红花绿草牧牛等乡间情调很是浓厚,这种悠然自得的诗意栖居,重返自然的图画创作让人感觉返璞归真。朱宝强拿着红黄绿三种原色染料,用羊皮油浸泡,只见朱宝强的老伴拿起毛笔蘸上颜料,一气呵成,再将画好的灯笼放在通风处晾一晾,就可以放上蜡烛使用了。


据了解,汉滨区境内盛产荆竹、楠竹、斑竹、水竹等竹种,给竹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汉滨地方志及有关移民研究中也有记载,汉滨以湖广移民居多,家家户户都使用竹材制品。汉滨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汉滨竹编技艺已列为安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内容

宋朝的汪逵有言:“《淳化阁帖辨记》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李廷珪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诸刻为肥。”早在千年前,为传播文化而产生了纸与墨,随之而来的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等技艺把中国文化推上神坛。


62岁的朱宝强住在大同镇三村七组,他们家收藏了很多可以拓印的木板,朱宝强说,自己的太爷是一位教书先生,他一边教书,一边印刷书本,然后把这些书本卖到汉阴各县,最远的时候还卖到过四川。太爷只活到了36岁,后又一代代的传到了自己手上,可是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


朱宝强家的木板,木质轻盈,一般为黄黑色。虽然上面有的字迹已经看不清,但观之很有年代感,上面有的刻的三字经,有的落款光绪辛卯年间,还有的画着马车人物,栩栩如生,字面全是倒着写的,斑驳的红色墨迹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当时书页印刷的鼎盛。


此时,只见朱宝强缓缓拿起一块木板,笑着说:“这板子差不多两百多年了,看它陈旧,有的我们用着去当小凳子用了,还有的就堆在一旁,也不知道那是不是文物。这门手艺传到我这里,其实很多细节也已经记不清楚了。一般就是用墨汁均匀地刷在木板上,然后取白皮纸盖在上面,再拿刷子将白皮纸刷匀就可以了。”


据了解,在朱宝强家大约有这样的木板一百来块,因为现代印刷术的发展迅速,木板也未做过年代鉴定,所以更多时候木板被闲置起来。


宋朝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中有记载:“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从这里可以得知,木刻,指在木上刻制图画以供拓印。但至于朱宝强家的木板属于哪种类型,目前尚未得悉。更多内容

采莲船是陕南秦巴山区颇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舞蹈。王相才的爷爷王豋灵,是骆家庄采莲船表演的组织者和艄公扮演者,50年代当地著名的采莲船表演艺人;父亲王潮银,也是采莲船表演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王相才从小就喜欢采莲船表演,每年正月,他都跟着爷爷的采莲船表演队伍,一路观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逐渐熟悉了采莲船的制作技艺和表演技巧。


1965年,17岁的王相才招工到略阳钢厂,是厂里的文艺骨干。1977年从略阳钢厂回到家乡安康后,爷爷、父亲已相继病逝。王相才传承爷爷等老艺人的技艺,挑起了轧制彩船,组织排练、表演采莲船的担子。1983年后又相继得到汉剧团张天琴、王发云等老艺人的指导,采莲船表演技艺不断提升。至今,已不间断从事采莲船表演近40年,成为本区著名的采莲船表演艺人。


采莲船属于道具舞蹈。王相才每年表演用的道具,为自己亲手制作,先要用竹篾绑扎成精巧别致的龙形、凤形的龙头凤尾船体,船上方为轿顶式的五彩缤纷的船篷;船四角拱翘,各挂红灯一只,船头的莲灯、船尾的果蔬,船顶的鹭鸶,轧制形象生动;船下用绸布围起。他制作的采莲船玲珑剔透,和整个舞蹈相得益彰。


每年春节前后,王相才根据安康采莲船表演所需的:着红色彩服的坐船姑娘(又称太公娘子),持桨的艄公老汉、摇扇子的丑婆等角色,组织住地周围爱好文艺活动的人,编排采莲船节目,并自扮艄公,上街表演。他扮演的艄公神态毕肖、形象灵动,对抢滩、搁浅、刨沙、背船等传统表演程式,烂熟于心,一气呵成;自编自唱的花鼓子不仅字正腔圆,而且十分应景,很受观众喜爱和赞赏。1977年后,在全区历届民间文艺大赛中均获一等奖;1983年在安康地区文艺调演比赛中获得特等奖。连续15年参加汉滨区春节优秀民间文艺展演屡获一等奖。


王相才现在虽然六十多岁,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对采莲船制作、表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他不仅自己坚持表演、组织演出、自费购买服装、道具,而且不断培养年轻人。如今,他的徒弟朱俊善、李灿军等,都熟练掌握了莲船制作技艺和表演技巧,活跃在安康民间文艺的舞台上。更多内容

据《黄帝内经》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所谓灸,乃中医一种治病方法,本意为用艾火烧灼穴位。


在安康宇泉罐道源分店的一间理疗室里,柔和的光线,浓浓的艾草味,白色的充满药香的烟雾笼罩着这个房间,35岁的刘女士赤裸着上身,技师将10个温热的大灸盖在了她背上。不一会儿,刘女士的背上就开始出现形状不一的印记。据说,“这些印子都是分体质的,从罐印可看出哪里不舒服,哪里需要调理”。


刘女士,从事教师工作,精神压力大,常年感觉腰酸背痛,在医院检查出骨刺后,经过长期治疗未果。在今年6月经人介绍来到理疗馆,刘女士说:“来这里做艾灸理疗五次后,感觉明显自己状态变好了‘’。大约15分钟,技师将艾灸拔下,并介绍说“我们这里的疗法不同于火罐电疗,所用的艾柱是自己生产的,一般燃烧温度为800摄氏度,不会有残渣接触皮肤,根据刘女士的反射区所成罐相分析,她胃寒气血不活,而且腰部不适,在相关的穴位进行理疗,热推,可促进血液循环,具有养生驱寒之功效”。

45岁的彭子兰从事拔罐针灸行业大致八年,现带了一个42岁女徒弟,一身白大褂,一双巧手娴熟地按压顾客穴位,并通过“望,问,压”来大致判断对方病情。据她介绍,自己用的拔罐仪器带有矿物磁,体检时有11个罐,分别代表了身体的心、肝、脾、胃、肺,从罐印反映出来的情况,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拔罐是理疗的第一个步骤,15分钟后再进行艾灸,此时五行罐派上了用场,五行又称金木水火土,艾柱每根大约4厘米,一端用针扎在五行罐上加热,然后用加固器将五行罐推至人体穴位上,让艾柱的热量进入人体, 20分钟后将罐拔掉,如果出现水疱,则代表体内湿气过重,需要用针灸将毛细血管里的积血放出来,再将药包推散加热进行热疗。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又名冰台、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消肿活血、祛寒湿等功能。艾叶有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力、护肝利胆、解热止痛、震静、抑制心脏收缩、降压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艾草长于山阳,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中医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的最好方法。艾草也被誉为百草之王。在《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简要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据了解,罐灸法是对传统拔罐法的一种发展。针灸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穴区拔罐后如留置时间较长,局部可出现水泡,类似直接灸或隔物灸过程中轻度烫伤皮肤后产生的水泡。所以称之为罐灸法。有人曾将本法与针剌法用于腰痛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罐灸法的效果更为明显。


针对技师的描述,记者亲身体验了大约五分钟的拔罐体检。只见技师很快地将11个罐子压在记者的背上,带着一阵暖暖的,一丝钝痛的感觉,身上的肌肤仿佛揪在了一起,但当罐子的气体压出去后,又是一阵长长的舒心。据技师彭子兰介绍,此类理疗有养生美容保健的功效,但不适合孕妇,以及身体长期虚弱,心脏有疾病的,或处在月经期的人,由于罐是矿物磁的,若体内有治病仪器的,也不宜做这种理疗。更多内容

“鹿”与禄字谐音,象征吉祥长寿,而在《诗经》中也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记载。在人们的印象里,鹿通常是温顺可爱的代表,圆眼睛绒绒的脑袋,黄白相间的毛发,透着一股灵气。


8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汉阴县涧池镇新华村的尚典梅花鹿养殖基地,老板杨克琦今年48岁,2015年3月从东北引进种鹿30只,现在养殖场里有鹿共43头,其中幼崽13头。经过这一年多的经营,鹿园已初具规模,在周边也逐步开发出养殖区、种植区、采摘区、垂钓区、旅游区等板块。


据杨老板介绍,成年鹿的喂养很有讲究,梅花鹿2岁就发育成熟,体长125至145厘米,公鹿67天就可长出两斤多、有四个杈的角,母鹿无角,一年繁殖一胎。鹿群除了每年要注射疫苗外,一日三餐会进食玉米以及花梨树叶。在圈舍里,我们见到了一头名叫顺顺的公鹿,它四岁多了,鹿茸小小的,软软的,体重大概有200多斤,性格很是温顺,四脚着地站起来大概有一米。因为梅花鹿的毛色随季节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到了冬季就会呈现烟褐色,白斑不明显,所以老板说:“此时的鹿颜值最高”。


露露是一只出生80多天小母鹿的名字,混杂在鹿群中,扭着短短的小尾巴,走路步履还不稳,却很通人性。黄色的绒毛里点缀着白色斑点,水汪汪的眼睛眨巴眨巴地望着人群,脸上的毛发偏淡,圆圆的脑门上就像有一撮刘海耷拉着。“露露现在还没断奶,每天喂食三次,我每次出去在集市上买菜都带着它,露露很乖,不会乱跑”, 杨克琦笑着说。原来,鹿群平时除了圈养,也会定时散养,到一定时间吹口哨,它们自己就会回鹿棚,露露作为里面的“晚辈”,每天早晨会自己跑到半山坡上做“广播操”,也就是练习跳跃,最高跳跃高度可能有三四米,它的脖子上挂了一串小铃铛,杨老板说,自从露露戴上小铃铛后,就知道认人了。


梅花鹿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 “药膳之王”的美称,其鹿茸、胎衣等都是名贵药材。杨克琦说,目前他们已开发出六种产品,销售市场除了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市外,还有越南、新加坡等国家。未来计划将养殖梅花鹿500头,打造特色水产品养殖和休闲旅游和农业种养结合的循环产业链。更多内容

“全自动化、机械化养猪,把一切环节变得可控”,养殖场总经理朱斌说。


近日,记者来到了汉阴金硕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走进养猪场,没有猪舍的气味,没有数不清的栅栏,也听不到猪的叫声,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车辆消毒池,据总经理朱斌介绍,凡是要进入农场的车辆人群都需要消毒,保证园区卫生。再向里走,就是一间间活动板房,工人们穿着白色工服在里面来回穿梭。


因为进入猪舍需要消毒,并且大部分都得是技术人员,所以记者来到办公区的监控室,在这里能观测到养殖场每个区域的动态。据朱经理介绍,现在示范园区规划占地3000亩,其中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300亩,截止七月底,存栏母猪1660头。养殖采用全自动化饲养和排污系统,生态养殖,按时打疫苗,二十四小时严密监控,即使出现也能及时补救。猪棚的旁边分布着富硒蔬菜、珍稀花卉、果林、沼气、现代农业等,争取打造“生态养殖-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生产-绿色(有机)种植一体化,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据了解,该示范园区的建立,可带动250户农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可带动400户农户从事果村种植,可解决农村120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科教培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将科技致富意识传递给更多的人。更多内容

“当初家里贫困,自己就出去拜师学习种植,一学就是八年,回村后希望能把周边的父老乡亲都调动起来,脱贫致富”,家住在安康五里镇何砭村的何向林,条纹衬衫,灰色裤子,很腼腆,说起话来总是笑呵呵的。


在浙江学艺 一学就是八年


沿着盘山公路爬到山顶,满满的绿意环绕,新鲜的空气沁人心脾。何向林家门口种着成片的格桑花,野菊等花木,花朵在阳光下露珠点点,娇艳欲滴。沿着花道往下走就来到何向林的种植区,据何老板介绍,采摘时间主要集中于4月到9月,这里不仅有葡萄,还有樱桃、香瓜、枇杷、火龙果等,一共占地约500亩,但是葡萄是主打产品,大约有100亩地。


“才开始我也是从承包大棚做起,每天就一边给老板搭棚,一边学艺,学了八年。后来返乡,家人刚开始并不支持我,认为种植业没有前景,而且辛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个行业”,何老板说。


引进新品种葡萄 并将技术传给周边贫困户


2013年,何向林将40棵葡萄苗从浙江带回,主要种类是夏黑、醉金香、鄞红,2014年进行种植培育,据他介绍,夏黑一般为紫黑色,耐储存,运输不易脱落,一般一串能达到50多颗。走进夏黑大棚,发现里面的葡萄串形偏小,但果实都紧紧地挤在一起,很是饱满。在葡萄棚里有一条水槽,保持大棚湿度,并有防护网、报警器防止鸟类进入。

大棚里除了夏黑,还有少量的其他品种。醉金香产自欧美,黄绿色,皮薄肉质紧实,鄞红是浙江鄞州区特产,其种植技术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何向林说,种植园的肥料都是自家养殖场的牛粪,离种植区大概五百米左右。而工作人员也主要是周边的贫困户,还有一些老大爷大妈,平时在家没什么事做,就可以来这里帮忙。这里周边大概有250户村民,全村522户,为了把技术教给其他村民,带动其一起致富,自己通常会上门帮扶,上门免费授课。


计划打造综合农企


因为秋冬时节,蔬果采摘迎来淡季,何老板说,2017年计划将引进阳光玫瑰,颜色是青色,但颗粒和夏黑大小一般,容易储藏,其采摘期可到12月,还有一种观赏性葡萄叫美人指,果实是细长的,每一颗上面都分粉红、绿色、黄色三种色调,这样可以将采摘季人为拉长。


当然,除了葡萄等种植业,何向林计划将企业打造成集旅游、观光、餐饮、养殖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企。“我这里没有菜谱,如果客人想采摘什么,品尝什么,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直接可以来园子里挑,来品尝当季蔬果”。


沿着盘山道缓缓下山,借着夕阳西下,看到山间氤氲的雾气。何老板,32岁的八零后小伙,他说,自己喜欢这里的山水,喜欢大山所带来的踏实感,喜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匆忙感,他说,这才叫做生活。更多内容